在網誌的上一個 entry,有一位名叫 jm 的人士留言了,特此回覆。
jm說:
非抗拒消費,但除了消費,我們還有甚麼可以獎勵自己的呢?昨天同事說起冇年青人為了 ipad 而賣腎,大家都會笑這人儍甚至笨,但多少人為了其他種類 ipad (樓,車...)而賣尊嚴時間...
芝說:
jm,消費只是自我獎勵的其中一樣方法,事實上,用消費作自我獎勵而能從是獲得實在的快樂的大前提是:經歷長時間的忍耐,而且對該物件本身抱持一份超越純粹「希望擁有」的心態,那可以是對美的追求、或對創意的致敬。消費,不一定是絕對錯誤,對commodity的追求和commodity本身藏有不只單純消費品的意味,視乎消費時的心態、為何消費、鑑賞力和消費品是否擁有價值。如果一聽見消費便立即評定為錯誤,潛藏的是另一種政治不正確。
在 so-called 「資本主義社會」裡,我們的肉體、時間、注意力(甚至愛)被量化,被 commoditized;這是難以否認的事實。然而資本主義的尺可以強行將我們的所有量化,自己如何看待和理解世事,卻可以選擇不使用那尺來計算(雖然得同時保持「世上有這一把尺」的敏感意識)。正如一個人意識到社會當他是$28元一小時的勞力(labour),他可以選擇用十小時來加班——然後生病,攞番$280來食藥、他可以選擇使用十小時來陪伴家人,或用十小時來喝酒打架,最後的決定,最好是意識與選擇之間的權衡。
對於十多歲男孩為了 ipad2 而賣腎的新聞,不知怎地,我心裡產生一種異常沉重的悲痛,在得悉新聞的那夜,金培達與我在微博上往來討論了許久—— 這新聞是我在他的微博上看到的( 天!我是多麼感謝自己身邊有這麼好的朋友!)這故事異常的複雜,就像某種 dardenne 兄弟會拿來拍攝社會實況電影的故事。那男孩對價值的扭曲的來源是什麼?我們該只怪責那位男孩嗎?小孩對價值的衡量,是由誰灌輸的呢? 純粹是消費品化的體現嗎?有人拿別人的腎去賣這事實又反映著什麼?而最重要是,人類的前途是怎樣的?我問金培達,那一種異常的沉重,是否來自我們看自己(人類)的前途的恐懼、驚訝與惶恐?這些通通沒有定論。
jm,感謝你的留言,特意回覆,因為我覺得,這賣腎故事,可以作為大家思考和討論的題目;通識教育,應該討論這些。
3 comments:
G,謝您回覆,正如開首所言,不抗拒消費,本身是有正常物慾的消費者,絕不認為買心頭好有何不對,只是這新聞令人痛心之餘,想起了自己。
希望藉您的影響力,令更多人深思。
謝您的文章。
看著年青人賣賢的故事, 不知為何悲從中來... 每個人都可以為了不同的理由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, (前提是不影響他人), 那是人的自由意志, 但本應該重視珍惜的自己的身體, 什麼時候開始, 變得如此"有價", 可以如貨物般隨便買賣? 想起援交的由來... 這, 的確是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的故事
horrible
Post a Comment